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我军特级飞行员拦截台湾侦察机,2万多米的战场,近到能看清敌人,最后却一笑泯恩仇
发布日期:2025-02-02 17:06 点击次数:174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堂 Author 战史堂
各位读者大家好,我是战史堂堂主,立志要做一个严谨又有趣的公众号。尽量保证内容真实干货,配图准确,还让文章读起来不枯燥。
国民党败退台湾后,不甘心失败,为了侦察大陆情报,在美国的援助下,组建了第 34(黑蝙蝠)中队和第 35(黑猫)中队。
黑蝙蝠中队以暗夜低空侦察为主,本号已经写了很多篇我军拦截"黑蝙蝠"的文章。
黑猫中队以白昼高空侦查为主,使用机型为美制 U-2 飞机,曾数次深入西北腹地侦察我国核设施、导弹等情报。
▲台湾的 U-2 侦察机及其飞行员合影。
▲黑猫中队队徽。
在上世纪 60 年代,U-2 凭借超过 20000 米的飞行高度,成功避免了我军的数次拦截。
战士们戏称:"看得见的打不响,打得响的够不着,够得着的又挪不动。"
雷达和探测灯看得见却打不响,高射炮和歼击机打得响却够不着,最后苏制萨姆 2 导弹能够打下 U-2,但是被部署在了北京周围。
不过我军历来擅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,经过摸索规律,我军地空导弹营开创了拖着导弹打游击、快近战法等战术。
先后击落了 5 架国民党空军 U-2 侦察机,俘虏飞行员两人,击毙 3 人。关于这几次击落 U-2 的战斗,已经有很多篇文章详细交代,这里就不再赘述了。
▲我军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的 4 架 U-2 飞机残骸,共计被地空导弹击落 5 架。
▲ U-2 侦察机航拍图。上图是 1959 年美军飞行员驾驶 U-2 拍摄的拉萨布达拉宫(红框处)。
其实黑猫中队侦察大陆分为两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从 1962 年到 1968 年,这一时期所有任务都深入大陆腹地。
也是在这一时期,我军击落了 5 架 U-2 飞机。损失那么多飞机和飞行员,国民党方面感觉到肉疼得很。
因此在 1968 年到 1974 年,U-2 飞机均采用离岸侦察的方式,即沿着海岸线飞行侦察,这样相对安全一些。
黑猫中队在 12 年的侦察生涯中,共计执行了 220 次任务,侦察范围涵盖了大陆 80% 的地区。
今天堂主介绍一次歼 -7 拦截 U-2 的战例,两机最近的时候飞行员都能目视彼此,2011 年两位飞行员还在北京相见了,传为一段佳话。
▲国民党空军 U-2 侦察机的模型封绘。
这个战例发生在 1969 年 10 月 16 号,黑猫中队计划对大陆东北沿海地区进行侦察,重点是大连、旅顺、青岛、威海等海军基地。
执行这次任务的是沈宗李少校,他于 1932 年出生在上海,1950 年从香港迁居台湾,1968 年成为 U-2 飞行员。
沈宗李共计执行过 18 次侦察任务,是黑猫中队少数全身而退的飞行员之一。
这天早上 8 点 55 分,沈宗李少校驾驶 U-2 从桃园机场起飞,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。
我军雷达很快发现了目标,持续跟踪并将敌情通报给相关地区作战单位。
▲沈宗李少校,上图是他与 RT-33 的合影,后来成为 U-2 飞行员。
上午 10 点左右,这架 U-2 飞抵江苏外海,凭借超过 21000 米的飞行高度,躲过了沿海布置的地空导弹阵地。
沈宗李少校继续北上,抵达山东半岛时转向东,沿着海岸线侦察了青岛、威海。然后往北飞向旅顺、大连,结束侦察后掉头向南返航。
我军指挥部见地空导弹拦截失败,便命令驻扎在河北沧州的空军第 11 航校派出歼 -7 拦截。
歼 -7/ 米格 -21 是 1969 年我军现役最先进的战机,数量很有限,仅分配给了空 3 师和第 11 航校。
此次第 11 航校出击的飞行员是特级试飞员蒋德秋,他的飞行技术高超,后来还试飞过法国幻影飞机。
▲我国在 1961 年进口了 12 架米格 -21,分配到了空军第 11 航校。1965 年组装了 15 架米格 -21,分配到了空 3 师,后来又仿制了 23 架歼 -7 交付部队,数量非常有限。
▲国民党空军 U-2 拍摄到的我军地空导弹。
蒋德秋回忆说:"战斗机对付 U-2,当时最好的办法是用最大速度跃升到极限,必须确保到顶点时,敌机在射程之内,而且射击姿态良好。"
"飞机在顶点无法保持平飞,因此射击窗口只有一瞬,错过就没了。这对飞行员提出的很高的要求,兄弟部队打了很多次,但都失败了。"
蒋德秋驾驶歼 -7 从河北沧州起飞,向东飞去,准备拦截返航的 U-2。驻扎在青岛流亭机场的某歼击机师指挥所负责引导蒋德秋进行拦截。
指挥所的雷达员搜寻到了歼 -7 的信号,标图员在地图上用红笔标出了歼 -7 的航迹,用黑笔标出敌机的航迹。
领航员与蒋德秋建立了联系:" ××,泰山(指挥所代号)呼叫。""泰山泰山,×× 收到",蒋德秋回应道。
▲国民党空军 U-2 拍摄到的我军空 3 师进行拦截的米格 -21 战斗机。
11 点 38 分,这架 U-2 再次接近威海外 120 海里处。领航员向蒋德秋通报:"目标正前方 20 公里"
……"目标正前方 10 公里,高度 21500 米"……
11 点 43 分,当标图员将红黑航迹交汇的一刹那,蒋德秋报告:"我发现敌机!"紧接着他油门全开,瞄准高处的 U-2 开始爬升。
沈宗李少校发现了下方正在急速跃升的歼 -7,开始右转规避。不过 U-2 的翼展巨大,转向非常缓慢。
然而歼 -7 的实用升限只有 18700 米,要想冲到 21000 米并完成攻击绝非易事,双方都在各自的极限互相较劲。
蒋德秋眼见着 U-2 越来越大,手指都放到扳机上了,但歼 -7 却没能坚持住。
与此同时沈宗李少校也改平了,就这样歼 -7 从 U-2 的右前方掠过,相距仅几百米。
▲我军的早期型歼 -7 战斗机。
在两机相遇的一瞬间,两位飞行员甚至可以肉眼看清对方。
沈宗李少校回忆道:"看得很清楚,歼 -7 飞行员戴着高空专用的飞行头盔。"蒋德秋也记忆犹新:" U-2 飞行员戴的是一个白色的头盔。"
两架飞机擦肩而过,歼 -7 很遗憾没能击落 U-2。蒋德秋向地面报告:"飞机失速,我掉高度了。"他改出后就近降落到了青岛流亭机场。
蒋德秋进了师指挥所,对着师长敬完军礼后,第一句话就是:"首长,我没有完成任务……"
师长热情地把蒋德秋领到了指挥台前,对着敌我航迹图开始复盘,最后安慰了他,叮嘱要好好休息。
话说另一头,大难不死的沈宗李少校开始返航,于 14 点 35 分降落。此次任务飞行了近 2164 海里,飞行时长达 5 小时 40 分钟。
▲我军执行高空任务的歼 -7 飞行员所带的高空头盔。
▲ U-2 飞行员的头盔类似于宇航员头盔。
蒋德秋因为没击落 U-2 飞机而遗憾,而沈宗李少校则庆幸死里逃生。后者经过多方打听,终于知道了那天拦截他的是谁了。
2011 年 10 月 27 日,蒋德秋和沈宗李在北京首次见了面,并且互相赠送了座机模型。
沈宗李说:"隔了四十一年,很庆幸我们有机会再见面。" 蒋德秋答道:"历史就是这样。"经过数十年的风雨沧桑,两位老对手相逢一笑泯恩仇。
▲蒋德秋和沈宗李互相赠送了歼 -7 和 U-2 的模型。
上一篇:搬砖男孩林万东:高考713分,被嘲考上清华也没用的他,如今怎样
下一篇:没有了